幾天前,
德清縣博物館收到了一份
價值上萬的「古董」捐贈物。
它們是上世紀60年代的36件(套)
木工用具,
有的形制現在難以得見。
▼
收下這批藏品時,
還牽出了這些「寶貝」和它們的主人
背後的故事。
今年73歲,與木頭作伴
姚大爺名叫姚永華,今年73歲了,老家江蘇常熟。在當了3年木匠學徒之後,1964年姚永華在常熟手工業聯會木器社參加了工作。
自此後,他的一雙手就和木頭作伴,並且自己動手做了一整套木工用具。
姚永華(左)
「這些都是我在六十年代的時候自己做的,不同的工具適用不同的木工場景,有些在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了。」
姚永華說,這些工具的製作,前前後後花了他幾年的時間。就是它們,陪著姚永華度過了青年時光,見證了他的成熟,並靠這手藝撐起了一個家庭的擔子。
(網路圖)
輾轉來到德清,姚永華在國營的造船廠工作。八九十年代以後,造船工藝精益,部分主要材料也從木器改成了玻璃鋼。
之後姚永華自己開了造船廠,木工活就越來越少了。雖然木工活已經不再做了,姚永華卻一直把這些木工用具帶在身邊。
長刨(捐贈)
「老古董」出價上萬也不賣
2010年,姚永華居住的村子開始了征遷工作,他那些幾十年的「老古董」們被人盯上了。
開槽刨(捐贈)
「我這些工具,都是用上好的黃櫸木製作的。那時候就有人來跟我買,開價上萬塊,我不賣,捨不得。」
「當時家裡要用錢,我就勸他賣了這些工具,他就是不聽。」姚永華的老伴丁阿姨在一旁笑說,「現在他說要把這些捐了,家裡也有人反對,但是我相信老頭是真心喜歡這些東西,希望他們能傳承下去。這是咱們那個年代人的記憶,以後的娃娃們可能都沒見過這些了。把它們交給博物館收藏保管,他覺得有意義。」
收到姚永華大爺捐贈的36件(套)木工用具,德清縣博物館館長陶淵旻向他頒發了捐贈證書。姚大爺的舉動,不僅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保護與傳承,更是在博物館留下了他的歲月記憶,那一代手工匠人的歲月記憶。
-END-
來 源:德清縣博物館
編 輯:陳明月
執行主編:歸李喆
上萬塊錢都不賣的「古董」,這個德清人捐了!
幾天前,
德清縣博物館收到了一份
價值上萬的「古董」捐贈物。
它們是上世紀60年代的36件(套)
木工用具,
有的形制現在難以得見。
▼
收下這批藏品時,
還牽出了這些「寶貝」和它們的主人
背後的故事。
今年73歲,與木頭作伴
姚大爺名叫姚永華,今年73歲了,老家江蘇常熟。在當了3年木匠學徒之後,1964年姚永華在常熟手工業聯會木器社參加了工作。
自此後,他的一雙手就和木頭作伴,並且自己動手做了一整套木工用具。
姚永華(左)
「這些都是我在六十年代的時候自己做的,不同的工具適用不同的木工場景,有些在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了。」
姚永華說,這些工具的製作,前前後後花了他幾年的時間。就是它們,陪著姚永華度過了青年時光,見證了他的成熟,並靠這手藝撐起了一個家庭的擔子。
(網路圖)
輾轉來到德清,姚永華在國營的造船廠工作。八九十年代以後,造船工藝精益,部分主要材料也從木器改成了玻璃鋼。
之後姚永華自己開了造船廠,木工活就越來越少了。雖然木工活已經不再做了,姚永華卻一直把這些木工用具帶在身邊。
長刨(捐贈)
「老古董」出價上萬也不賣
2010年,姚永華居住的村子開始了征遷工作,他那些幾十年的「老古董」們被人盯上了。
開槽刨(捐贈)
「我這些工具,都是用上好的黃櫸木製作的。那時候就有人來跟我買,開價上萬塊,我不賣,捨不得。」
「當時家裡要用錢,我就勸他賣了這些工具,他就是不聽。」姚永華的老伴丁阿姨在一旁笑說,「現在他說要把這些捐了,家裡也有人反對,但是我相信老頭是真心喜歡這些東西,希望他們能傳承下去。這是咱們那個年代人的記憶,以後的娃娃們可能都沒見過這些了。把它們交給博物館收藏保管,他覺得有意義。」
收到姚永華大爺捐贈的36件(套)木工用具,德清縣博物館館長陶淵旻向他頒發了捐贈證書。姚大爺的舉動,不僅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保護與傳承,更是在博物館留下了他的歲月記憶,那一代手工匠人的歲月記憶。
-END-
來 源:德清縣博物館
編 輯:陳明月
執行主編:歸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