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噲是呂后妹夫,韓信人緣很差,又態度傲慢,犯的錯不少,朝中上下沒什麼人喜歡他,但韓信和劉邦關係好,經常跟隨劉邦左右,一起下棋,一起談論將兵多少,韓信受寵才能狂妄的貶低劉邦只能將十萬,自己多多益善,劉邦也沒怪罪他。樊噲對韓信態度恭敬的不像話,顯然是帶有目的的,卻反遭到韓信不屑。韓信的謀反計劃殺的是呂后,計劃里勾結的是監獄裡的犯人,顯然這些犯人是被呂后迫害入獄的,且不少肯定是功臣。想殺呂后的功臣很多,但又害怕呂后,所以在換太子問題上都支持呂后。少數支持劉邦的估計都遭到迫害了。劉邦在還能保這些人,劉邦出征去,朝堂成了呂后清除異己的地方。韓信即使不反,也會被呂后迫害。因為他和劉邦走的太近,沒了劉邦沒人能保護韓信,即使劉邦賜韓信三不殺。
當時誰都知道劉邦年老,大限將至,權力真正掌握在呂氏集團手裡,韓信之所以看不起其他人未必是因為自己曾經為王,現在成了侯所以看不起其他人。真正原因可能就在這些人對呂后卑顏屈膝。什麼陳平,周勃,樊噲,蕭何,張良,周倉,絳灌等等都是不敢得罪呂后。就韓信敢得罪呂后,不過那是在劉邦在的時候,劉邦一出征,韓信必須做點事自保。當時王和王不一樣,理論上是平級,實際上劉邦是其他幾個王的上級。在韓信之前,還有韓王信也是如此。權力大地位高是肯定的,大漢統一的時候樊噲(應該是他,起碼是這個級別的劉邦心腹)見了韓信都要下跪。因為當時不是大一統背景下分裂又統一。之前只有秦朝是大統一,而他們推翻了秦朝,那個時候都是什麼楚王、韓王什麼的,還是想走分封制。劉邦天子,韓信齊王這都是大家可以接受的。白馬之盟才說了非劉不王,非軍功不候,找到平衡點,後來才有了大統一的傳統。
韓信死後,呂后獨大,劉季就成了傀儡,直到漢武帝即位,才奪回大權 。呂后漢惠帝問題涉及帝國承重牆問題,國家安定團結問題,所以司馬遷對呂后留了幾分面子,很多地方沒有說破。總體認知差不多,細節上略微不同。比如,我看到韓信兵變計劃是劫持大牢放死囚犯出來,第一感覺是這個計劃不符合韓信軍事素養,與之前相比太傻了,就算讓周勃灌嬰設計都不會用這麼傻的計劃。這種水平的謀反計劃只能是呂后,審食其,叔孫通之流設計出來,然後加害韓信的。所以我的觀點是韓信雖有怨言,但底線絕對是有的,漢家皇室的恩情無以為報,當年在齊不能夠反劉邦,今天在淮陰侯位上也不能夠反呂后。韓信渴望的是一種理解與認可,誰最理解他認可他,他就為誰做事,這點與六十歲里監門生酈食其極為相似。
這種深層次的思想呂后理解不了也不願理解,她的思想僅限於母性的本能保護自己和兒子,韓信這人實力太強不能為我所用,那就趕緊趁劉邦活著的時候儘快做掉,順便離間蕭何與劉邦的關係。呂后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成就了她,也最終毀滅了她,毀滅了自己的兒子和呂家。另外,我讀「陛下將十萬,臣多多益善」這一段並沒有感覺韓信多麼恃才傲物,十萬在那個年代絕對不是個小數目,韓信對劉邦軍事水平高度認可,並承認「臣善將兵,陛下善將將」。劉邦讓韓信做「侯」不做「王」一方面是想保護韓信,另一方面是想藉助韓信打壓其他異姓王。韓信這種戰功,這種軍事素養的將領如果只能做「侯」,那剩下的那些「趙王」「梁王」「淮南王」「長沙王」是不是要掂量掂量,是不是要主動削地降級。不願當「侯」硬要當「王」是不是等著天下武功第一和天下武功第二聯手揍你。
這層意思呂后又沒能領會到,直接做掉韓信把計劃全打亂了。不過話說回來,呂后如果有拉攏駕馭韓信的水平,有領會劉邦戰略意圖的能力。劉邦絕不會起換太子的心思,絕不會「邢白馬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也絕不會彌留之際給周勃手諭「立斬噲頭」。呂后至死也想不明白她這樣為兒子著想,這樣盡母親的一切為之付出為何卻落得如此下場。就像劉邦要把魯元公主嫁到匈奴,呂后想到的永遠是丈夫如此狠心,如此冷漠,如此不顧及妻兒。
她永遠想不到魯元公主去了匈奴,未來皇帝還能是其他人嗎?我認為呂后是怕劉邦百年之後無人能制衡韓信,怕權利換代的時候出現紕漏,才殺掉韓信,且之前應該與劉邦密謀過,劉邦不忍心親自動手。異性王全都得死,劉邦擊敗項羽聯合了太多諸侯,天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封給了諸侯,以當時的環境漢朝能維持多久根本無法想像,劉邦除掉諸侯是計劃之中的。韓信這種人,在當時還會幻想可以平安的當一個王,換做後世,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在漢初,韓信相信,彭越相信,英布相信,於是他們全死了。
小編認為,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進入了統一400年的漢朝(大多數時間郡縣制),但以當時人的眼光看待,之前持續上千年都是分封制,秦國統一天下後十多年就滅亡了,緊接著就是楚漢爭霸,漢朝實際也是分封制,劉邦一旦去世,外部有大量異性諸侯隨時可能發難,內部有呂氏外戚及軍功勢力奪位的危險。漢建立後,劉邦當真是如履薄冰,一切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劉邦-呂后-文帝-景帝-武帝五代人的不斷改革才真正讓漢建立了全國範圍的郡縣制及權利中心化。
西漢建立後,劉家是如履薄冰,直到漢武帝才安定下來
樊噲是呂后妹夫,韓信人緣很差,又態度傲慢,犯的錯不少,朝中上下沒什麼人喜歡他,但韓信和劉邦關係好,經常跟隨劉邦左右,一起下棋,一起談論將兵多少,韓信受寵才能狂妄的貶低劉邦只能將十萬,自己多多益善,劉邦也沒怪罪他。樊噲對韓信態度恭敬的不像話,顯然是帶有目的的,卻反遭到韓信不屑。韓信的謀反計劃殺的是呂后,計劃里勾結的是監獄裡的犯人,顯然這些犯人是被呂后迫害入獄的,且不少肯定是功臣。想殺呂后的功臣很多,但又害怕呂后,所以在換太子問題上都支持呂后。少數支持劉邦的估計都遭到迫害了。劉邦在還能保這些人,劉邦出征去,朝堂成了呂后清除異己的地方。韓信即使不反,也會被呂后迫害。因為他和劉邦走的太近,沒了劉邦沒人能保護韓信,即使劉邦賜韓信三不殺。
當時誰都知道劉邦年老,大限將至,權力真正掌握在呂氏集團手裡,韓信之所以看不起其他人未必是因為自己曾經為王,現在成了侯所以看不起其他人。真正原因可能就在這些人對呂后卑顏屈膝。什麼陳平,周勃,樊噲,蕭何,張良,周倉,絳灌等等都是不敢得罪呂后。就韓信敢得罪呂后,不過那是在劉邦在的時候,劉邦一出征,韓信必須做點事自保。當時王和王不一樣,理論上是平級,實際上劉邦是其他幾個王的上級。在韓信之前,還有韓王信也是如此。權力大地位高是肯定的,大漢統一的時候樊噲(應該是他,起碼是這個級別的劉邦心腹)見了韓信都要下跪。因為當時不是大一統背景下分裂又統一。之前只有秦朝是大統一,而他們推翻了秦朝,那個時候都是什麼楚王、韓王什麼的,還是想走分封制。劉邦天子,韓信齊王這都是大家可以接受的。白馬之盟才說了非劉不王,非軍功不候,找到平衡點,後來才有了大統一的傳統。
韓信死後,呂后獨大,劉季就成了傀儡,直到漢武帝即位,才奪回大權 。呂后漢惠帝問題涉及帝國承重牆問題,國家安定團結問題,所以司馬遷對呂后留了幾分面子,很多地方沒有說破。總體認知差不多,細節上略微不同。比如,我看到韓信兵變計劃是劫持大牢放死囚犯出來,第一感覺是這個計劃不符合韓信軍事素養,與之前相比太傻了,就算讓周勃灌嬰設計都不會用這麼傻的計劃。這種水平的謀反計劃只能是呂后,審食其,叔孫通之流設計出來,然後加害韓信的。所以我的觀點是韓信雖有怨言,但底線絕對是有的,漢家皇室的恩情無以為報,當年在齊不能夠反劉邦,今天在淮陰侯位上也不能夠反呂后。韓信渴望的是一種理解與認可,誰最理解他認可他,他就為誰做事,這點與六十歲里監門生酈食其極為相似。
這種深層次的思想呂后理解不了也不願理解,她的思想僅限於母性的本能保護自己和兒子,韓信這人實力太強不能為我所用,那就趕緊趁劉邦活著的時候儘快做掉,順便離間蕭何與劉邦的關係。呂后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成就了她,也最終毀滅了她,毀滅了自己的兒子和呂家。另外,我讀「陛下將十萬,臣多多益善」這一段並沒有感覺韓信多麼恃才傲物,十萬在那個年代絕對不是個小數目,韓信對劉邦軍事水平高度認可,並承認「臣善將兵,陛下善將將」。劉邦讓韓信做「侯」不做「王」一方面是想保護韓信,另一方面是想藉助韓信打壓其他異姓王。韓信這種戰功,這種軍事素養的將領如果只能做「侯」,那剩下的那些「趙王」「梁王」「淮南王」「長沙王」是不是要掂量掂量,是不是要主動削地降級。不願當「侯」硬要當「王」是不是等著天下武功第一和天下武功第二聯手揍你。
這層意思呂后又沒能領會到,直接做掉韓信把計劃全打亂了。不過話說回來,呂后如果有拉攏駕馭韓信的水平,有領會劉邦戰略意圖的能力。劉邦絕不會起換太子的心思,絕不會「邢白馬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也絕不會彌留之際給周勃手諭「立斬噲頭」。呂后至死也想不明白她這樣為兒子著想,這樣盡母親的一切為之付出為何卻落得如此下場。就像劉邦要把魯元公主嫁到匈奴,呂后想到的永遠是丈夫如此狠心,如此冷漠,如此不顧及妻兒。
她永遠想不到魯元公主去了匈奴,未來皇帝還能是其他人嗎?我認為呂后是怕劉邦百年之後無人能制衡韓信,怕權利換代的時候出現紕漏,才殺掉韓信,且之前應該與劉邦密謀過,劉邦不忍心親自動手。異性王全都得死,劉邦擊敗項羽聯合了太多諸侯,天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封給了諸侯,以當時的環境漢朝能維持多久根本無法想像,劉邦除掉諸侯是計劃之中的。韓信這種人,在當時還會幻想可以平安的當一個王,換做後世,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在漢初,韓信相信,彭越相信,英布相信,於是他們全死了。
小編認為,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進入了統一400年的漢朝(大多數時間郡縣制),但以當時人的眼光看待,之前持續上千年都是分封制,秦國統一天下後十多年就滅亡了,緊接著就是楚漢爭霸,漢朝實際也是分封制,劉邦一旦去世,外部有大量異性諸侯隨時可能發難,內部有呂氏外戚及軍功勢力奪位的危險。漢建立後,劉邦當真是如履薄冰,一切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劉邦-呂后-文帝-景帝-武帝五代人的不斷改革才真正讓漢建立了全國範圍的郡縣制及權利中心化。